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36节(1 / 2)





  这大中午的他饭都没法吃,还得去找高中名额。

  念书干啥啊,有啥用,回来了还不是得种地?

  苏家人眼巴巴的等了两三天,苏有福还真的把名额给带回来了。

  “我这可难了,你们不知道这个名额有多不容易。”苏有福坐在苏家的堂屋里,一边抽烟一边叹气,就准备诉个苦讨个功劳,让苏家人知道他这是费了多大劲儿。

  苏家人还没来得及配合他,苏青玉就义愤填膺道,“啥,他们为难有福叔你了?真是太过分了。组织上咋能有这种人呢,我要去找公社书记告他去,有福叔你说说是谁为难你了,咱队里这么多年不给个名额,这不是欺负人吗?这是违反规定的,欺负咱苏家屯的人老实呢。”

  苏奶奶道,“有福啊,谁为难你了,你说一声,我这个老不死的不怕,我去闹去。”

  苏有福:“……算了,也没啥,你们让孩子收拾收拾,赶紧去报道吧。回头赶不上学习了。”

  “行,有福叔,你费心了。”苏青玉又一脸感激道。

  苏有福是一刻也待不下去了,站起来拍拍裤腿就走了。反正这事儿算是过去了。

  至于他为了这个名额,求了多少人,都只能自己憋着了。

  送走了苏有福,苏卫华高兴的在家里蹦来蹦去的。

  “我要去念高中啦,我能念书啦。”

  苏家其他人也高兴。青玉说卫华能念高中,这就念上了。以后肯定也能念大学的。以后自家要出大干部了。

  作为还没分家的大家庭,苏卫华有出息了,那是全家人有出息,都光荣。

  陈爱兰难得的喜笑颜开,吩咐二儿子苏卫民请假送儿子去县里高中念书去。

  苏奶奶也高兴,但是看儿媳妇那么嘚瑟,就咳嗦了几声,“得意啥呢,还不是多亏了我们家青玉。”

  苏卫华笑着道,“青玉姐最好啦。”

  陈爱兰也笑道,“青玉出了力,我们家卫华也很努力,那个工人名额……”

  “工人名额也没到我们家青玉手里吧,还不是多亏了青玉去和队里说。要不然咱家卫华也就留下来当个农村工人。”

  苏青玉道,“奶,算了,都是一家人。二婶咋想都无所谓。”

  陈爱兰心里一咯噔,笑道,“瞧你这说的,这还是主要多亏了你啦。青玉啊,以后有啥事儿要家里跑腿的,你也别客气。你二叔二婶别的没做,一把子力气还是有的。”

  苏有材立马跟着点头。他现在也对这个侄女佩服的很。一个小姑娘,能耐不小啊。他大哥的娃就是出息。

  苏青玉笑着道,“没啥,只要我们家卫华出息就好,谁让我是他亲姐呢。”

  “姐,你就是亲姐。”苏卫华感动道。

  苏青玉鼓励道,“好好学,以后做大学生。”

  “嗯,我听你的。”苏卫华乖乖道。

  苏叶看着自家小弟这样子,腮帮子酸的疼了。以前自己说啥都和自己顶嘴呢,现在对个隔了一房姐倒是和队长家养的小狗一样的。

  第32章

  继队里招工之后, 苏卫华去念高中的事儿又在队里传开了。

  苏卫华第二天走的, 因为苏卫民请假送他去县里, 所以还搞的挺热闹。

  之前苏青玉就和大家说过了, 苏卫华不当工人了,是因为想念书, 没想到现在还真的送去念书了。

  还有人找陈爱兰打听,咋就把孩子送去念高中了。当工人多好啊。

  陈爱兰当然不能说是用招工名额换的,就算是这么回事,那也不能直说,就道,“队里见我们家爱华舍己为人, 成绩也好, 就给他奖励这个名额了。咱也觉得好,读书没啥不好的。念完书回来,没准厂里还招工呢,到时候不考的更好吗?”

  苏青玉就比她会吹牛了, 队里人问她,她就道,“我们家卫华想念书, 我当然是支持啊, 这样以后才有机会考城里工人啊。”

  “啥, 念书还能当城里工人?”

  和她打听消息的老婶儿惊讶道。

  旁边的看热闹的社员也惊讶了。

  苏青玉道,“那可不,你看看咱公社里那些新一代的年轻干部, 是不是都是念过高中和工农兵大学的?这说明啊,选干部不止思想好,那也是要会念书的。咱苏家屯大队家家户户都是贫下中农,咱思想肯定是好的,背景肯定是清白的,就差个学历。只要念了书,以后不多的是机会?城里那么多厂子都缺人呢。”

  “城里有这么多机会,你们咋还来农村啊。”

  “这就是国家对于咱们农村的照顾啊,咱们来农村那是为了建设祖国。不为了建设祖国,还能为了啥?”

  农村的同志还真不知道为了啥。但是苏青玉从城里来的,还有本事,又是他们苏家屯的人,所以他们还是很信任苏青玉的。

  苏青玉也不会告诉他们,城里的岗位确实供不应求,但是美丽的谎言还是要说说的。毕竟几年之后,工作岗位也会多起来的。

  大伙儿还是头一次听到念书还能进城的事儿,都围着苏青玉,让她讲讲城里的事儿。

  苏青玉就说了一些城里工人和干部的生活状态。

  比如说就算在城里工厂,这念书和没念书的,那也是不一样的。工农兵大学出来的学生,那都是在办公室里坐着的,每天写点字,喝点茶,看看报纸。中学高中毕业的工人就不一样了,都是要上机器的。所以说啊,这同样是工人,念书多少和待遇都是挂钩的。

  “城里我就不说了,咱就说这大队干部吧,哪个不是因为能写会算才去当干部的?”

  社员们心情复杂,老一辈的人,念书是极少极少的。